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碰的一聲/從生活跨界時尚-william Klein

(可點圖看完整大小)
        到底攝影的真諦是什麼?它有一定的規矩嗎?我們必定要師法優秀的攝影大師布列松嗎?對威廉克萊因來說,攝影沒有所謂的規則,他想要的是打破常態,打破那些框制住我們的平衡,而對我來說,攝影的確沒有什麼固定的構圖模式,它傳達的是內心對於一剎那間的激昂,一瞬間靈感和反應,當大家都在讚揚布列松時反派的克萊因吸引了我,究竟他憑什麼資格視攝影大師的話為雲煙?而他又是如何在時尚攝影界闖出屬於自己的美學?這些疑問的背後這些是多麼地吸引我,讓我們從幾個克萊因的觀點,透視他不羈的攝影。




(以文字內容部分引用於<當代攝影大師 二十位人性的見證者> 阮義忠 著)



        打開阮義忠的當代攝影大師一書,20位佔極大地位的攝影能手在我眼前一字排開,左翻右翻攝影怪傑和時尚兩大名詞瞬間捕捉我目光,威廉克萊因,五大印刷字印在我瞳孔,心裡不禁冒出:「這兩個平凡的英文名字湊再一起真好聽」,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筆者細心的娓娓道來,而我將其長篇介紹濃縮成了些我自認重要的文字分享給大家。

首先先來個簡短介紹:
        威廉·克萊因1928年4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這個美國猶太移民的後裔在經過艱苦努力之後,終於成為著名的攝影師和電影導演,克萊因主要活躍在法國的電影和藝術界1963年被世界攝影博覽會的國際評委推選其為攝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攝影家


         攝影不是繪畫,繪畫是構圖、修改、改變,該減的減,該加的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沒有,就是那麼一下,死了或活著就是「碰」一聲」。-by William Klein



1.威廉克萊因早期是抽象派畫家雷傑(Fernand Leger)的學生,他說在雷傑身上我學到一種對機械旋律的品味和任何事都可行的觀念。(但畫風與老師不同,是走硬邊藝術)

2. 廉克萊恩攝影至始至終就是街頭人生,其攝影手法獨行,是一種精神恍惚的視覺影像,攝影者如同被別人催眠,攝影者又如同被攝影者催眠,大家都在夢遊,進行著複雜而意義明的交往。 他的街頭項都充滿一股攻擊性,彷彿要在寧靜中製造股暴動,被布列松批評整個都搞錯了,對錯都沒關係,他在意是打破攝影常規,啟開了人內心,似乎大家都是疏離的,不互相接受。(街頭攝影:自50年代以來就成為影像表達的主流)

Boy Point Gun ,1955

                                                         Dance in Brooklyn, 1955


        就舉第一張為例,威廉克萊因的作品就是刻意使寧靜的空氣當中迅速瀰漫著一股動態氛圍,一切的構成元素是多麼的不合理,感覺似乎要引起暴動,左邊掙扎憤怒的表情,對比右邊寧靜帶有一絲微笑的表情,不相干的兩人就這樣被記錄下來,除此之外,在克萊因的作品中,你也會常看到照片畫面佈滿著許多粗糙的粒子,這對一般懂攝影、崇尚布列松的人來說可說是不合格的作品,但對他來說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突破,重要的是紀錄下當下那種不安的氣氛。

(他拍攝於1956年的的畫冊《紐約的生活對你有利——威廉•克萊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歡》在歐洲的巨大反響。在畫冊中他使用了被稱之為“攝影中所不應幹的失敗做法”,以人為的事故、粗顆粒、模糊和變形,構成了全新的視覺語言)

3. 被時尚雜誌Vogue的藝術編輯Alexander Liberman賞識聘為時尚攝影師,取景方式怪誕,將攝影棚戴到街頭。




Simone & Nina, Piazza di Spagna, Rome, 1960
two photos from Vogue
photograph by William Klein

                                                   (此張便是他將時尚攝影帶上街頭的最佳例證)

4. 你可以說50釐米是一種侷限觀點下所受的懲罰,我們是用兩個眼睛看世界,而相機只有一個,無論用什麼鏡頭,任何照片都是雙眼所見事務的扭曲。(50釐米相機可說是與布列松認為最符合視覺的種類,從此段話便可完全體會克萊因是位與布列松站於相對面的攝影大師)





以下分享給你們我喜愛的作品:










                                                          Anouk Aimee, Paris, 1961

                                                  
                                                 Club Allegro Fortissimo, Paris, 1990


                                          Simone and Sofia Loren, Rome (Vogue), 1969


                                           Simone and Sofia Loren, Rome (Vogue), 1969


                                          Simone and Sofia Loren, Rome (Vogue), 1969


                                          Simone & Nina, Piazza di Spagna, Rome, 1960


                                          Simone & Nina, Piazza di Spagna, Rome, 1960


                                                  Atom Bomb Sky, New York, 1955


                                            Wall Street from Under, New York, 1955


          具動態性且異於他人的構圖方法搭配時尚,碰撞出的是一好大又猛烈的火花,這火花讓克萊因在攝影界站於不曳的地位,而這也是我很想追求的一個方向,時尚產業是我的興趣,攝影抑是,倘若能結合兩者那豈不是件幸福事。從克萊因的畫面裡,你嗅到的是一股股濃濃的藝術味,在以商業性為導向的時尚攝影中,他不盲目的將攝影本質遺失,反而帶動新藝術風潮,讓精緻的服裝走入人潮,而這反而凸顯出時裝之美,真正的時裝不需美景襯托,即使在人來人往的斑馬路上仍是自體發亮的一顆新星。打破靜穆的的有趣的構圖方式是我從此次研究中所得到的大收穫,寄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在相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尚動態之作。


資料來源:


當代攝影大師 20位人性的見證者


http://www.hudong.com/wiki/%E5%A8%81%E5%BB%89%C2%B7%E5%85%8B%E8%8E%B1%E5%9B%A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